Skip to content
香港聖經教會30週年紀念
目錄
我們的故事
大事記
恩典路
同工篇
忠僕篇
事工篇 更新
事工篇 使命
事工篇 家庭
團契篇
成長篇
目錄
我們的故事
大事記
恩典路
同工篇
忠僕篇
事工篇 更新
事工篇 使命
事工篇 家庭
團契篇
成長篇
香港聖經教會30週年紀念
目錄
我們的故事
大事記
恩典路
同工篇
忠僕篇
事工篇 更新
事工篇 使命
事工篇 家庭
團契篇
成長篇
目錄
我們的故事
大事記
恩典路
同工篇
忠僕篇
事工篇 更新
事工篇 使命
事工篇 家庭
團契篇
成長篇
香港聖經教會30週年紀念
目錄
我們的故事
大事記
恩典路
同工篇
忠僕篇
事工篇 更新
事工篇 使命
事工篇 家庭
團契篇
成長篇
目錄
我們的故事
大事記
恩典路
同工篇
忠僕篇
事工篇 更新
事工篇 使命
事工篇 家庭
團契篇
成長篇
講廣東話的香港人在香港聖經教會
採訪:Carmen,Jacky 文字整理:王紅纓,朱穎怡
序言
在香港聖經教會的大家庭裡,有一群特別的天使——他們本來說著流利的廣東話,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卻選擇在講普通話的教會聚會和服事。他們當中有職場精英,有平凡的家庭主婦,有教會執事,也有默默耕耘的弟兄姊妹。透過訪問他們的故事,我看到了上帝奇妙的帶領,也見證了他們如何跨越語言文化的藩籬,以愛心和熱誠服事這個群體。願這些見證能激勵更多人加入服事的行列,經歷神的祝福。
一,Carmen Kwok
從信主到成長
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聖經教會轉眼間已經20年。回頭數算,都是神的恩典,祂沒有放棄我這只”迷失的小羊”,用慈繩愛索帶領我回到主的羊圈,使我經歷了神的愛、弟兄姊妹的愛,生命得到了牧養、栽培及成長。特別感恩在人生谷底的時候,在黑暗中陪伴我、為我代禱的就是教會牧者、長執同工及團契的弟兄姊妹。
我小學時聽過福音,中學大學期間參與過佈道會及決志信主。2000年是我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神解決了我的家庭經濟困難,又帶領我到了新的工作崗位。那年我再決志信主,跟神禱告說願意到教會真正認識祂。之後的4年多,我遊走於本地不同的廣東話教會,是一個生命沒有根的信徒。
神沒有忘記我的禱告。2004年一位教育學院的老師邀請我參加唐崇榮牧師的查經班;那年的聖誕節,她又邀請我到北角參加聖經教會的聚會。2005年開始,我固定參加聖經教會的主日崇拜及港大團契,認識了不少弟兄姊妹。聖經教會慢慢地成了我屬靈的家,2005年10月,我在這裡正式受洗。不過,開始的幾年,我只是參加主日崇拜及主日學,沒委身團契生活及參加服事,是一名星期日信徒。後來聖靈光照我要紮根成長,我下決心要把生命主權交給神,不再為自己而活。
2008年是我屬靈生命成長重要的一年,我參加了緬甸短宣隊,一行10多人到臘戍主辦暑期”五色夏令營”,探訪教會、神學院及孤兒院。其後兩年多,我多次參加短宣隊到四川服事,在清平和遵道等地方,藉助”品格夏令營”,教授品格課及傳福音,關懷當地兒童。這些經歷讓我認識到在群體中實踐信仰以及為主服事的意義,更開拓了我的眼光,看見神國度的偉大及榮美。
2008緬甸臘戍短宣隊 (五色夏令營)
2010四川短宣隊 (10月國慶清平探訪隊)
之後我參與了教會更多崗位的服事,如音響同工、招待同工、兒童主日學老師、團契YPF的查經組長、敬拜隊合唱、招待部的副執事等等。通過這些服事,我更多認識了自己,了解了屬靈恩賜。期間也經歷過不少困難與挑戰。基於我的個性,我對事情要求高,會追著同工完成任務,結果影響了彼此的關係。隨著生命的更新及逐漸成熟,我越來越多地被弟兄姊妹愛主事奉的心所激勵,深深感受到與肢體同工是多麼的寶貴。現在的我已經認識到,最重要的是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它遠遠大過任何事工的結果。
從事奉到呼召
2017年聖經教會在香港島植堂,我來到西環堂。2018年莊師母邀請我擔任”活動‧洗禮部”的執事。我開始認真尋求神在我生命中的呼召。楊錫鏘牧師在《楊醫職場靈思:從創造到召命的信仰對話》一書中提到創造神學及召命觀:
「召命,不只關乎神呼召我們做一些事情,又或者從事某些職業崗位
⋯⋯
其實,召命關乎我們整個生命,涵蓋生活上所有層面,包括我們與神的關係、人生際遇、福與禍、家庭、職業工作、健康、壽命、財富、前途、疾病、苦難,
我們整個人的生命都被神呼召,我們亦是以整個生命來回應神的召命。
」
「……創造講的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
神呼召我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就做那樣的人
,
認定自己存在的惟一目的,就是榮耀祂,並將神的美善彰顯出來。
」
剛加入教會的時候,我沒有很大的使命感,只是願意盡力參與服事。神教導我,慢慢地我心裡有了一個負擔——”愛中國及服事中國教會”;神又幫助我逐漸認識到,在聖經教會服事就是在服事中國教會。
幾年前,神打開我的眼睛,看見來香港的普通話人群的變化。早年加入教會的弟兄姊妹,大多是過客,有些來讀書之後到外地工作,有些退了休就離開香港。但近些年來港的普通話人群,更多人選擇落地生根,成為”新香港人”。
神進一步光照我,作為一個香港人,我可以成為一座橋樑,幫助新移民連結於香港這片土地。
西環堂的信徒大多是講普通話的中產階層,不少弟兄姊妹可能只知道香港繁華的一面,對於實際存在的社會問題如貧窮、住房困難、人口老化、新移民等,了解不多。從2021年開始,神一步一步感動教會的同工們關注社區需要,並連結本地社區機構(例如西環區聖巴拿巴會之家、柴灣區Gateway、佐敦區油踐入心等等),以合作的方式關愛社區。當弟兄姊妹走入社區,接觸並服事基層人士,大家看到香港的另一面,都感覺更貼近真實的香港。
2023聖巴拿巴會之家賣旗義工 (籌募機構日常經費)
2021聖巴拿巴會之家聖誕節探訪 (服事區內長者)
2024聖巴拿巴會之家元宵節盤菜宴 (服事區內露宿者)
2024年”活動洗禮部”改名為”活動及社區服事部”,同工們領受到社會關懷”愛鄰如己”的異象,決心繼續深化社區服事。
郭文池牧師《行在社區的祝福》一書中有一段話:
「
無論是新、舊約聖經的教導,還是主耶穌及初期教會的榜樣,社會關懷與傳福音的大使命,不僅不應對立,更不應硬要二選其一。教會理應帶著福音的使命走進社群當中進行關懷的服事
。…… 」
我願意以謙卑敬畏的心向神禱告:求神賜給弟兄姊妹愛神愛人的心,一同回應作主門徒的使命,走進社區,關愛鄰舍,傳講福音,見證主愛。就如經上所說:
“我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章8節)
二,Grace Lee (G)
J:你是從何時開始在聖經教會聚會的呢?在加入聖經教會之前,你是在哪一間教會聚會呢?
G:我是1973年在加拿大信主的。那時,我們就為中國內地福音事工的開放而禱告。直到80年代初,中國訪問學者和學生開始來加拿大,他們大多數是無神論者。那些年,我受邀在愛民頓宣道會參與國語事工,服事中國來加拿大進修的人。
我們會主動探訪他們,因為當時隱私觀念不太重視,學校能提供他們的名字和地址。那些訪問學者年紀較大,生活拮据,每月只有150加幣生活費,幾人合租,交租就需50多塊。我們在多方面幫助他們,提供打零工的機會,冬天零下30幾度,載他們去買菜,接送他們去教會。直到89年六四事件後,這批精英獲准在加拿大定居,許多信主了。
1996年6月,我來到香港開始18個月的合同工作。由於短期在港,我沒打算固定在一間教會,先在北角宣道會聚會,因為方便中午與家人用膳。有一次我睡過頭,來不及趕到北角,就隨便去附近的靈糧堂午堂。原來他們同時有國語和粵語聚會,我就參加了國語聚會,從此一直在那裡聚會,加入團契和教兒童主日學。
當時,Eric長老、Vincent長老和Matthew長老都曾在我們團契分享信息。莊師母也在那裡服事姊妹,開辦查經班。所以我早已知道聖經教會。後來,靈糧堂停辦國語崇拜,我們這30多人就在一個屋苑會所繼續聚會。不久,聖經教會長執邀請我們加入他們的聚會,因為我們多數人都認識這裡的長老和莊師母,所以很快就融入了這裡。
C:我得知喜樂團契曾有一段時間在你家聚會,能否分享一下這段經歷呢?
G:喜樂團契最初是在一位臺灣弟兄家中聚會。2003年,他們回臺灣後,團契就遷至我家聚會。十多人聚會,持續了約2年。2003年教會搬去華匯中心,大家覺得那裡交通更便利,地鐵站就在樓下,於是團契聚會地點也遷至教會。
後來,教會在觀塘植堂,一些九龍的弟兄姊妹就在那裡聚會。為方便聚會,喜樂團契分拆為港島的喜樂B團契和九龍的喜樂A團契,但這就是後話了。
C:除了提及的那段喜樂團契在你家聚會的經歷外,請問你是否還有其他服事的崗位呢?
G:我剛加入聖經教會時,曾教導兒童和青少年主日學,包括戴繼宗牧師的兒子。我一直很關注宣教事工也認識一些宣教士,我曾參與了宣道會和教會短期宣教,其中包括2008年我們一同前往緬甸,以及我在2019年再次前往緬甸的行程。可惜後來因疫情和內戰陷入動盪,無法再前往。
短期宣教最令人難忘的,就是看到神的工作實在無所不在。神的工作不僅僅局限於你所居住的地方,甚至遍及偏遠的角落。神在那些地區同樣彰顯祂的榮耀,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祂一直在那裡作工。
J:在教會事奉的過程中,你是否也經歷過神的祝福呢?若讓你用一句話為聖經教會30周年慶祝活動祝福,你會怎麼說呢?
G:最大的祝福是為中國開放的禱告能實現,親眼見證福音向同胞廣傳。聖經教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那些母語非廣東話的人而言,若要加入只用粵語的教會,實在難適應。那個年代的香港,大多數人聽不懂普通話,更遑論會說了。聖經教會的創始人曾在國外留學,在那裡受到培育,日後當他們回到香港執教時,便將國外的模式帶了回來,建立了聖經教會。
我以賽54:2後半句”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作為祝福。願神使用祂的教會,開拓疆土,紮根永恆,持續傳揚福音,完成大使命。
2019年緬甸短宣
2019年緬甸短宣
2008年緬甸短宣
三,麗娟姐和沈大哥
J:麗娟姐,你什麼時候開始在聖經教會聚會的?
麗娟:我記得我兒子那時候好像是小學二、三年級,當時應該是1999年。那時覺得又要上班,小朋友又很難搞。神很奇妙有預備,公司有一位秘書他對我很好,說,如果小朋友需要最好帶去教會,會有人幫你看,可以教他,你放在那兒又放心。我開始接觸信仰,就來了這個教會。
C:我和Jacky2005年參加港大團契的時候就喝你們親手煮的各式糖水和切好的水果,一年到頭換著花樣,夏天有西瓜,爆沙陳皮紅豆沙,秋天濃薑番薯糖水,冬天有木瓜雪耳。現在港大團契的學生還在喝呢。我也知道你們經常請學生,包括Jacky,去家裏吃海鮮大餐。您在關心學生這方面都有很多投入,能不能講一下怎麼開始這個服事的。
麗娟:20多年前港大團契的一位姊妹覺得我非常忠心有交代,很善良,很願意付出,所以就邀請我幫忙港大團契,預備水果等。我其實擔心自己知識不夠,所以主要集中在服事水果甜品上面。我們住在山腳下,港大在半山腰。我先生(沈大哥)一個人要一大鍋糖水背上山很累的,你知道港大西閘那一邊走上去的樓梯要走好久。我和先生煮好糖水後,學生他們也會下山來幫手帶一些糖水上去港大。感恩也有機會開放自己的家庭招待學生們,邀請他們一起吃飯,感恩他們願意來教會聽福音,甚至信耶穌。我們做的這些真的微不足道,真的沒有什麼好寫的,重要的是你我的名字在主的生命冊上。
C:你在服事中有什麼感恩的?
麗娟:很多時候我們能做的就只是靜靜地坐在他們身邊,陪伴他們,為他們的需要禱告。其實那個禱告也不是我真的就很懂得關心他們。想到他們的時候就去為他們禱告,這個我覺得是聖靈的工作。當然感恩的也是團契培養了很多非常優秀的弟兄姐妹。